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伶仃洋大桥的钢索,桥上早已车流如织:中山的五金制品、深圳的电子产品配资十大正规公司,在这条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上实现“双向奔赴”,共同谱写着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篇章。
潮涌珠江,见证通途巨变。6月30日,举世瞩目的深中通道迎来通车一周年的重要时刻。通车一年来,深中通道以超2900万次车轮的丈量、日均8.6万车次的高频脉动,将珠江两岸的美好愿景,化作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,在珠江口画出了一条条生活与发展的抛物线。
当深中“双城记”,奏响融合发展的“协奏曲”,又会给大湾区带来怎么的惊喜和变化?
一桥飞架伶仃洋,天堑变通途。
清晨五点,中山港口镇,货运司机老陈熟练地发动卡车。车载导航显示,经深中通道前往深圳宝安机场只需59公里、40分钟——而在过去,这段路途意味着绕行虎门大桥,全程近200公里的颠簸。曾经的 “远在天涯”,实实在在地变成了“近在咫尺”。
深中通道的通车,不仅是交通距离的大幅压缩,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这条通道与广深沿江高速、广澳高速等干线无缝衔接,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从“两小时经济圈”缩短至“半小时生活圈”,彻底改写了大湾区的交通版图。
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——
这一厢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首日,深中通道录得18.16万次的车流量,刷新通车纪录。截至5月底,深中通道累计车流已超2900万车次,日均8.6万车次,单日最高峰车流达18.2万车次。这意味着,每4.7秒就有一辆车驶过这条海上通途 。
有货运企业表示,深中通道开通后,平均每单完单时长节省约40分钟,平均每单里程减少了15公里,平均每单物流成本下降了16% 。顺丰数据显示,宝安发往粤西的物流成本直降30%,日均跨市货车流量激增1.8倍。
那一厢,深中“组合港”的集装箱在通道两侧高效流转,货物运输时间缩短1小时、成本降低20%。新中山客运口岸启用后,37.7万人次的出入境客流、5千余艘次船舶往来,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贸脉搏愈发强劲。
珠江口中车流奔涌,海面之上航班轰鸣。越来越便利的跨市交通,也让深圳机场日益成为湾区居民出行重要选择。据南方航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深中通道开通后,中山旅客到深圳机场乘机人数快速增长,2025年上半年,乘坐南航深圳始发航班的中山旅客同比增长2倍。
6月30日7点半, 谢灵聪准时从深圳南山家中出发,驱车驶上深中通道。8点刚过,车已从翠亨东出口驶入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。一个转弯,目的地——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就在眼前。据不完全统计,深中通道开通后,像谢灵聪这样的双城上班族已超10万人。
数据显示,深中跨市公交双边累计发班超11.2万车次、累计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,日均客流量稳定保持高位,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.7万人次 。深中通道跨市公交月票累计售出破万张,单人最高购买22次,这些数字背后,是人们用脚投票选择的新生活方式。
通道的贯通,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“心灵距离”大幅缩短。周末的深圳科技馆里,操着香山口音的中山游客带着孩子探索科技奥秘;中山三乡医院的诊室中,来自深圳的医疗专家正与本地医生联合坐诊......
随着深中通道开通,跨城办公生活的企业及居民群体,对便民服务事项跨城通办的需求量和期待值也在“水涨船高”。
双城融合正在提速升级。在教育领域,深中两地教育部门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超20份,推动15所中小学结对共建,实现课程资源、师资培训共享;在医疗领域,两地建立跨区域医保结算通道,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全覆盖,异地就医备案流程压缩60% ,群众办事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政策的“软联通”与通道的“硬联通”形成合力,正悄然编织着大湾区人文与制度交融的细密网络。
截至目前,深中两地已推出“跨城通办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,涵盖企业开办、社保登记等高频业务,实现600多项政务服务“深中通办”;在人才政策上,实施“人才互认”机制,持有深圳“鹏城优才卡”的高层次人才,可在中山享受同等医疗、子女入学等待遇,累计已有超2000名人才受益。
在中山翠亨新区,一台台智能机器人将深圳研发的芯片嵌入本地制造的智能家居设备。深中通道通车一年间,类似的“深研中造”合作模式如雨后春笋。
深中通道像一根充满韧劲的扁担,让珠三角一头挑起粤东,一头挑起粤西。
2024年,深圳迁至中山的企业净流入量达到了168家,同比增长超200% ,深圳的创新资源与中山的产业基础,通过这条海上通道实现精准对接——前海的风投资金流向中山的专精特新企业,中山的标准厂房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,两地产业协同产生的“1+1>2”效应日益凸显。
深中通道通车以来,深中两地积极探索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一体化融合新模式、协作新路径,探索出“深圳总部+中山基地”“深圳链主+中山配套”“深圳研发+中山转化”等产业合作新模式,构建起以产业链协作和产业集群共建为核心产业合作机制。
在深中通道的牵引下,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要素加速交汇融合——深圳前海的金融活水,顺着通道注入中山的制造业“良田”;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智能制造产品,借助通道快速抵达深圳的港口码头,再远销海外......
曾经因珠江阻隔而形成的产业梯度,正被深中通道构建的“30分钟经济圈”彻底打破,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发展由此迈入全新阶段。这条海上通途,正以钢铁般的脊梁,扛起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任,推动区域经济版图从“两地分流”走向“ 协同共赢”。
从伶仃洋上的钢铁脊梁,到大湾区的黄金动脉,深中通道通车的这一年,不仅见证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飞跃,更昭示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。车轮丈量的不只是物理距离,更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破茧成蝶的壮阔历程。在这条通途上,大湾区的未来正呼啸而来。
撰文:邓子良 丰雷
摄影:朱洪波
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